电话:13317799113
洪家光正是如此,他不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也没留过洋,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初中毕业,读了个技校。
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年轻人,却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
彼时,新中国虽然在航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比较大差距。
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中国长期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封锁,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之路举步维艰。
这种滚轮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制造至关重要,加工得非常精细,误差得小于0.003毫米。
面对这个重担,洪家光没有打退堂鼓,反而主动要求牵头,和小组成员加班加点搞技术突破。
洪家光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一直在改进加工工艺,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研发出一套全新的加工工艺,成功将加工精度提升至0.002毫米,不仅超额完成了任务。
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金刚石滚轮项目的成功,让洪家光一战成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他带着团队不懈努力,接连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和创意项目,对推动我们国家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总是勇于挑战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用实际行动展示了真正的“工匠精神”。
洪家光及其团队的努力,为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自主突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在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普遍艰辛,为了供他读书,父母日夜操劳,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微薄的收入。
洪家光从小就深知父母的不易,他将这份感恩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立志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初中毕业后,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对未来的憧憬,洪家光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另类”的选择——进入技校学习机械加工。
在那个年代,技校往往被贴上“成绩不好”、“没有前途”的标签,许多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尽管身边不乏一些不学无术的同学,但他从未受一定的影响,从始至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和执着。
他认真听讲,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次作业,课余时间也常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1999年,洪家光从技校毕业后,成绩出色,直接被分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上班。
刚进公司的他,刚开始只是个普通技工,但他没因此泄气,反而更懂得珍惜这份不易的工作机会。
他在车间里,不耻下问地向老技师学习,仔细研究每个操作的要点,一遍遍练习加工步骤,追求完美。
资料参考:2022-09-29光明网——【二十大代表风采】洪家光:车刀镌刻奋斗情
他努力和坚持让师傅孟宪新看中了,孟师傅把自己攒了多年的手艺都教给了他,这给洪家光以后技术上的飞跃打下了实打实的基础。
2017年,洪家光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获得了800万元的奖励。
这份荣誉认可了洪家光团队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和卓越成就,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视。
有人或许会认为,洪家光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恰逢国家全力发展航空工业,赶上了时代的风口。
然而,假如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没有他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创新的无限渴望,又怎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洪家光的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他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体现在他对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无私奉献。
工作之余,他把积累多年的技巧心得整理成书,叫《车工技能操作绝技绝活》,还亲自教了2000多个专业技能人才。
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问和手艺教给年轻人,为中国航空事业储备了大量人才。
他所带领的工作站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攻克了84个技术项目,解决了上百项生产难题,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洪家光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已有24年,几乎天天泡在这项工作中,不分昼夜,非常投入。
他觉得自己的荣誉和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换来的,总是感激地提到身边的同事和师傅。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发光发热,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这份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一崇高事业。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洪家光的故事不单单是一个励志故事,更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他的那股对工作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他看齐的。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学习洪家光那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应该学习洪家光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料参考:2022-09-29央视新闻——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洪家光:匠心守护国产战机“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