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317799113
河南的经济体量在全国排名第五,但传统产业占比大、产业体系偏重,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为了把经济大省变成经济强省,河南提出要培育壮大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通过链群发展,推动河南产业攀“高”向“新”。一条条链上的“重点项目”成了关键角色,项目建设的主动轮要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2024“时间余额”所剩不多,河南干得怎么样,如何“豫”加出彩?
夜幕已深,但河南省项目建设工作部署会的现场依然灯火通明,白天实地调研,晚上交流总结。最近最近一段时间,加班加点推项目进度,慢慢的变成了河南各级重点项目管理部门的常态。
10月初,全省第十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加快了经济冲刺的节奏。“三个一批”,就是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2024年以来,河南已实施5391个项目、规划总投资近3万亿元。如何让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成为河南上下最紧要的事儿。
眼下,河南不仅建立了重点项目建设白名单、调度、核查等制度机制,2024年还建成投用了这套重点项目“挂图作战”系统,能实时监测调度项目建设情况,对问题项目实行红、橙、黄三色预警管理。
在河南周口,一个“万人助万企”数字平台让全市超1500名助企干部忙碌了起来。2024年,他们共收集到了626个企业反馈问题。从惠企政策、要素保障到用工问题,虽然企业诉求五花八门、协调难度不小,但眼下办结率已超越了99%。
而要系统地解决跨部门、跨行业问题,河南还在全省成立了省市县三级项目推进机构。在省级项目推进中心的这张花名册上汇聚了各类专业工种。
以项目结构之变引领产业体系之变、产业能级之变。前三季度,河南战略新兴起的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4.0%、13.0%,比上半年分别提高1.6、1.0个百分点。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新旧动能的结构性反转。一颗钻“打磨出”百亿级产业链
在河南的28个重点产业链中,排在首位就是超硬材料。人造钻石就是一种常见的超硬材料,现在全球每10颗人造钻石当中就有4颗产自河南。不过,这条产业链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虽然产量很大,但企业效益却有待提升。如何让河南的“金刚钻”更高端、更硬气?
当记者来到刚刚建成不久的河南省钻石交易中心,发现不少钻石厂商正在忙着组装展柜、布置展板。一些商家还没入驻,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先开起了电商直播。
外地企业纷纷前来寻觅商机,原因就藏在厚实的产业“家底儿”里。目前,郑州拥有约200家超硬材料相关企业,仅2024年上半年,金刚石产量就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拥有一克拉钻石。产量慢慢的变大,但当地的主管部门却压力不小。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郜东辉介绍,这是河南省超硬材料的产量比例图,上游、中游的产量全国占比达到了80%,但是下游高端制品的占比只占20%,呈现出一种“倒三角”的分布,这就导致了产能在高位,效益增长缓慢的局面。
郜东辉表示,想要改变“倒三角”局面,他们决定从补短板着手。“钻石打磨”是高端制品加工工艺上的重要一环,但在全国,熟练产业工人也只有2000人左右,培养“打磨”人才,成了当务之急。这两天,一场宝石琢磨工技能竞赛在郑州举办,来自全国的200多名选手展开了现场比拼。
2024年以来,像这样的宝石加工技能竞赛,郑州已经举办了5场。近10家河南的大专院校也开设了超硬材料有关专业,和企业合作打造生产实训平台、研发平台,目前已培养超1000名专业人才。
补链的同时,延链的脚步也在加快,而延伸的方向正是附加值更高、创新力更强的产业链中高端。在郑州经开区这家工厂里,一条生产线还没完全搭建好,就慢慢的开始了局部的生产。
让企业分秒必争的新产品,就是这样的蓝色、粉色、黄色的彩钻。相比传统白钻,产品附加值可提升两倍以上。而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金刚石则被研发出了钻石之外的新用途。
郑州三磨所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磨具研究室副主任丁玉龙介绍,这款产品名字叫划片刀,它的刃口厚度只有10微米,可以在头发丝上切57道槽,主要满足晶圆芯片分割。他们现在也在集中力量攻关金刚石在热学、电学方面应用技术的开发,突破一下金刚石发展的应用前景和天花板。
眼下,河南正围绕金刚石在航空航天、新一代半导体、超大功率器件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应用加快布局,让超硬材料拥有更多“超能力”。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处长杨勇介绍,为不断推动超硬材料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关键环,全力推进超硬材料及制品56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力争突破“临门一脚技术”30多项。目前,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集群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20%,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36%。生产线上的创新联合体
要让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动力。在河南新乡,这里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无缝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产学研“联”出最强合力。
在河南新乡的四季度企业与科研院所技术对接会上,企业和高校都是有备而来。有的企业拿的是自己的工艺路线,吸引专家共同合作;有的企业则是带着问题,希望聘请专家能入厂指导。
新乡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创新科科长宋开文介绍,四季度一些技术需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征集了60多项,现在的思路是成熟一批抓紧时间推进一批,不限大小。
负责人介绍,技术对接会原本每季度举办一次,随着四季度企业需求的增多,他们准备把对接会场次增加至两到三场,分别开设在不同高校和院所里,帮企业精准对接“技术外援”。
精准对接只是创新开始的第一步,一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新模式也在河南新乡逐渐成型。在这家膜材料生产企业,不久前一条新产线正式投产,可以将回收来的废旧塑料瓶通过高值化再利用,加工成高端家电外壳。而这项技术曾在研发之初一度因为技术门槛太高而搁置。
2023年,这家企业和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所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记者看出,郑州大学研发团队的办公室和企业负责人的办公室门挨门,楼下就是实验室,旁边就是生产线。物理空间上的“零距离”,将研发技术、产品生产等环节集合在一起。全部创新研发过程向企业技术人员公开,整个生产流程工艺和数据也全部向科研团队开放。
目前,河南加快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立起全国重点实验室13个,各类省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省创新联合体110家。通过聚集创新资源,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高度协同创新体系。
河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陶曼晞介绍,搭好从科学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桥,聚焦“7+28+N”产业体系,遴选各类重大创新项目,全链条、全周期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三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50.2亿元,同比增长32.7%,为河南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层次地融合注入澎湃动力。中部崛起 让向前动势与转型趋势有机结合
我国经济大省的前四名都在东部,河南这个第五名来自中部。中部地区崛起,新旧动能转换是件大事,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期。
河南这个经济“大块头”一边奔跑,也在一边转型。他们抓的大项目,要义不仅在“大”字里、“快”字里,还在转型、转换的“转”字里,让向前的动势与转型的趋势有机结合。
那个特别“硬气”的产业链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简单连接、延长,而是要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换句话说,四季度这个正在奋力奔跑的“大块头”,其实是在上楼、爬坡、登高,拼的是速度,更是高度,是发展的质量。更高水平的产学研联合,则为这登高前行提供着更多的内在动力。让经济的大体量里生长出更多的高质量,让“大块头”变得更强,这正是河南以及其他经济大省的共同追求。